源源不絕的韌力和重建能力

過去三十年,在災害管理工作上,參與式能力及脆弱度分析框架(Participatory Capacities and Vulnerabilities Analysis ,以下簡稱PCVA)備受廣泛採用,在不同國家用於需求評估。擇善團隊參考了PCVA,不但認識到現時第五波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對弱勢社群的衝擊,亦了解到背後的結構性原因。這些原因牽涉眾多議題,包括社會共融、政府管治、健康平等、獲得公共資源的均等機會,乃至各項社會政策。

PCVA以兩種廣受驗證的社會發展方法論為依據。首先,此套分析框架固然以 CVA (Capacities and Vulnerabilities Analysis)的傳統分析工具為基礎; 前線工作人員以CVA來分析社區的能力和脆弱度,從而設計及規劃救濟計劃。CVA 認為弱勢社群有能力應付逆境;無論災害來臨前後或發生期間,他們都可以採取行動改善情況及重建生活。第二,PCVA 秉承社群充權的信念,相信人們可以參與計劃的設計、規劃甚至管理。此救援模式可增強社群對社區的歸屬感 、責任感和影響力。可見,PCVA 分析框架不但有助弱勢社群在這次疫情中重建社區,甚至轉危為機,改善生活。

此框架與擇善基金會致力規劃各項社區充權計劃的要旨,不謀而合。我們相信,在每個社區,人們都擁有資源和能力,卻往往遭受忽視,未有善用。因此,在災害救援和災後重建過程中,關鍵乃識別這些資源和能力,然後向各個層面人士,包括所謂的受災人士,賦與權力。這個過程會更持續有效,幫助人們救助自己和他人,並重建他們的生活和社區。

過去三個月,我們以此框架與其他基金會、合作夥伴和各界人士展開討論。我們確認在疫情中首當其衝的弱勢群體有何迫切需求,並發掘他們一直未被重視的寶貴資源和能力。本會最近撥款捐助超過十個救援項目,特別關注在現行政策提供的主流服務和補貼計劃中,仍有不少人被邊緣化,甚至遭排除在外,其中包括基層家庭、少數族裔、難民和尋求庇護者、小企業和社會企業,後者有不少因未能售出食品庫存和週轉不靈而苦苦掙扎。在設計每一項救援計劃時,我們致力在嚴重受影響的社區中,動員他們自己未加以善用的人力物力,期望他們充分裝備自己,迎接即將來臨的經濟復甦期。

作為慈善基金會,我們明白救援行動的挑戰不在於向有需要人士送出物資。因此,我們致力提高救援計劃的前瞻性。在目前救援階段,我們竭盡所能,務求令每項救援計劃的設計和實施,都能同時成為一個充權過程。我們相信,這種救援方式能更有效,更持續,幫助弱勢社群在下一個階段重建自己的社區。

本會近期的救援項目:

機構 項目
周大福慈善基金 「社區戶互撑2.0」
豐盛社企學會 「愛鄰舍」
黑暗中對話(香港)基金會
攜手關愛行動
醫護行者 Emergency Relief to Cleaners and Deprived Families Working and/or Living in Kwai Chung
Run Hong Kong Covid Relief – Health and Essential Services
Covid Relief – Psychological Support
基督教勵行會難民服務中心 COVID-19 Fifth Wave Emergency Distribution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 COVID-19 Care for Ethnic Minorities
鄰舍輔導會 「友伴同行」
香港融樂會 5th Wave (COVID-19) Ethnic Minority Emergency Relief Project

*部份機構及項目只設英語

擇善基金會
行政總監
蘇梅玲

Staff and volunteers distributing relief packs to elderly (Dialogue in the Dark (HK) Foundation)
職員與義工分發物資包予有需要長者
(黑暗中對話(香港)基金會)
https://www.zeshanfound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22/04/wuwucheng-800600-640x480.jpeg
義工派發小店消費券予受惠人士
(「社區戶互撑2.0」/周大福慈善基金)
https://www.zeshanfound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22/05/FSES-LON-packing-640x480.jpeg
社企(星星堂)職員包裝食品
(豐盛社企學會)
https://www.zeshanfound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22/04/CRF-COVID-800600-640x480.jpeg
職員分發必需品予難民及尋求庇護者
(基督教勵行會難民服務中心)
https://www.zeshanfound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22/04/RUNHKCOVID-800600-2-640x480.jpeg
難民及尋求庇護者每14天領取鮮食及日用品 
(RUN Hong Kong)
https://www.zeshanfound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22/04/Volunteers-packing-Covid-Relief-Packs-640x480.jpg
義工預備物資包
(香港融樂會)
Staff and volunteers distributing relief packs to elderly (Dialogue in the Dark (HK) Foundation)
義工運送關懷包到不同區域予受惠人士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
Staff visited cleaners’ workplaces to talk about the proper usage of PPE correctly and the use of Rapid Antigen Test (RAT) kits, etc. (Health In Action)
職員探訪清潔工友,講解如何正確使用個人防護衣物及快速測試工具。
(醫護行者)

當難民遇上本地居民

香港, 希望枝子

「希望枝子」於2020年11月開始「派發午飯盒活動」,在灣仔向區內的街道清潔工友提供健康午餐飯盒。這項目不只派發物資,還關注邊緣社群面對的社會排斥及孤立情況 。

第一批派發的90個健康飯盒,菜譜乃由尼泊爾和南亞籍難民社區成員提供。成員在派發的同時,與清潔工友聊天。一位工友說欣賞這種食物分享活動,義工的心意和友善態度,以及彼此的互動讓他們感受到社會是歡迎和接納他們的,跟平日的經歷截然不同。

雖然飯盒派發行動受COVID-19第四波影響而擱置,「希望枝子」的外展隊仍然繼續支援灣仔區的清潔工友,向他們派發護理用品、口罩、罐頭食物和小食等。在聖誕節前夕,來自難民社群的成員想出好主意——買了圍巾、潤唇膏和護手霜,連同其他損贈物資和超級市場現金券,包裝成精美的禮物送給清潔工友

「希望枝子」於2021年1月擴展外展服務範圍至拾荒者和無家者。

https://www.zeshanfound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21/03/boh-640x480.jpeg

難民與希望枝子職員向本地街道清潔工派發防疫用品包

一起,可以走得更遠

香港, RUN 香港

鑑於COVID-19 為在港難民和尋求庇護人士增添了格外的精神壓力,擇善基金會資助RUN香港(RUN)以回應有關這方面的需求。RUN推行三方面的項目,旨在為有需要的難民和尋求庇護人士提供安全和可靠的環境,協助他們從創傷中復元,建立支援網絡,以及改善抗逆解難的技能。

三類項目包括 :

  • 以兒童為對象的運動訓練班
  • 青少年夏令營
  • 兼職臨床心理學家的輔導

在2020年9月至11月期間,三名義務教練主持了共九節運動訓練班,有二十九名兒童 (3至12歲) 參加。從2020年9月開始,RUN在運動訓練班上堂前增設了一小時的功課輔導環節,由漢基國際學校第12級的學生擔任義務導師,他們每兩星期當值一次。惟在疫情下因社交距離限制的關係,計劃已暫停。

十二名青少年(七女五男,平均年齡18歲)在2020年10至11月 間的六個星期日參加了一系列由Asia Pacific Adventures (APA)舉辦的戶外活動,諸如水上運動 、 立式划槳體驗、獨木舟、攀石、峽谷行和探索活動等。

  • 92% 參加者認同戶外活動有助他們掌溝通技巧92% 參加者表示在參與戶外活動後感覺自信心加強了
  • 92%在參與戶外活動後情緒得到改善
  • 參加者還在戶外活動中學習團隊合作、時間管理、批判思維和抗逆力等技能
  • 100% 參加者希望明年再次參加類似的活動

馮逸健博士的心理輔導

  • 截至2021年1月31日,共舉辦70節心理輔導環節,12 人受惠。

心理輔導參加者的心聲 :

「接受馮博士的輔導後我才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之前一直以為自己OK,其實並不OK。我終日躲在家裡,每星期只會出街一次返教會。在家天天帶著孩子,令我有吃不消的感覺,精神壓力很大,但是我沒有外出的動力,亦不想見人,只想留在家裡。」

「記得第一次見完馮博士,我感覺舒服了很多,我有了傾訴感受的對象,也找到了外出的理由。我又參加了RUN舉辦的英語班和MakerBay手作班,再加上馮博士的輔導環節,我感覺比以前開心多了,想法變得更正面,對將來抱持積極態度。」

https://www.zeshanfound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21/03/RUN-KIds-Programme-4-640x696.png

為難民少年而設的運動訓練

https://www.zeshanfound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21/03/RUN-Teens-Programme-5-640x853.jpeg

為難民少年而設的攀石班

上門家訪 避免社交隔離

香港, 基督教勵行會

難民和尋求庇護人士在香港是被孤立和邊緣化的一群。COVID-19疫情爆發後,他們因為語言障礙而難以掌握準確的資訊,再加上食物價格上升,又不符合申領政府資助的資格。

基督教勵行會的服務中心有見於在港難民和尋求庇護人士在疫情下的需求愈發複雜,於是開展了家訪活動,上門探望他們,順道派發重要的防疫物品和食物券,以及發放有關COVID-19疫情的資訊。

個案工作小組在家訪期間亦把握機會,為受助家庭進行兒童或家庭暴力的風險評估,同時轉介有需要的人士到服務中心及夥伴機構接受充權和改善精神健康的跟進。

  

一位來自西非的41歲難民婦女說:

「我認為家訪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個案主任都很忙碌。服務中心正在裝修,沒有空間也沒有私隱。工作人員到我們家中,可以直接傾聽我們的故事,我們也可以打開心扉坦誠地說出自己的感受。有人可能憂愁了很長的時間,但苦無機會說出來,唯有當你登門造訪,他們才敢於開放自己。」

 

一位服務中心個案主任在探訪尋求庇護的一家三口後分享:

「這家庭的三個孩子見到我們上門探訪都很興奮,孩子在疫情期間都很少外出,我們的家訪正是大好機會讓他們高談闊論自己的事,一起玩。
『你可以看看我的畫嗎?』這樣一條簡單的問題,孩子誠懇的語調,足見他已經很久沒有跟外人溝通。對一些人來說,家訪是微不足道的行動,但對我們的服務對象來說,家訪充實了他們的生活。」

 

服務中心工作人員 :

「通過擇善基金會支持的家訪計劃,我們實實在在地直面服務使用者在香港生活的處境。我們甚至從中或多或少體驗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例如外出和回家每每要長途跋涉。我們帶著食物和衛生用品去家訪,這些東西確是有點重,可想而知我們的服務對象帶著這些東西由服務中心回家是多費周章的事。他們為求節省開支,大多數選擇居於沒有升降機到達的樓宇頂層,要不是家訪,我們真的無法全面得知我們服務對象的居住環境。」

「家訪讓我們看到,我們在提供的都是對服務使用者而言重要的服務。他們遇到的問題,我們有時候也無能為力,但我們總會竭盡所能去嘗試解決和付出。」

 

尋求庇護人士說 :

「我被困在這幢樓宇12年了,COVID-19疫情對我完全沒有影響。」這位服務使用者是一名單身男子,他住在同一幢大廈多年,正在等候其難民身份甄別的結果。他與兩名室友同住,三人一起煮食和看電視,除此以外他基本上沒有其他活動去消磨時間。難民中心的個案主任家訪教他展歡顏; 也為他帶來支持和肯定—–他感受到自己沒有被人遺忘。

相關連結

© Copyright 2021, ZeShan Foundation  | Terms and Conditions | Privacy Policy